心路三十週年研討會 老服務、心不老-成就智能障礙者最大的可能
期數 : 雙月刊148期
文/公事部 何怡君
「優勢觀點是我們最重要的里程碑。」董事長馮碧華回首心路30年,前後許多的團隊將服務經驗傳承下來,也依照智能障礙者的需求不斷創新。儘管障礙者不會因為擁有好服務,就變得與一般人一模一樣;但當我們用心服務,看重每個人的優勢時,他們的潛能有機會發揮,生活也能過得更好。
在30年之際,心路舉辦一場研討會,兩天、六個主題,共有180人、68個單位團體前來,共享我們的服務成果。期待能藉此,建立起社福單位、專家學者、政府部門的溝通平台。
社福界、學界、政界多方人士前來參與心路30週年研討會。
服務社區化? 還要加把勁!
研討會開場,由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科長宋冀寧概述國內智能障礙者的現況。截至去年年底,全台登記為身心障礙者人數為117萬多人,相較於15年前的人數增長近1.5倍。其中,有四分之一為心智障礙者。
30多年來,包括心路等民間團體長年堅持不輟的倡議,推動國內相關的法規政策訂定,並且持續修正,從過去著重服務百人以上、封閉隔離的大型機構式服務,近十年來逐漸轉向較小型、開放的社區式服務。
根據社家署統計,全台有92%障礙者住在社區裡,然而,去年社區式據點服務人數不到五千人,非據點式的服務則未列入統計中。小型化、社區化服務型態的落實,仍有段很長的路要走。
心路執行長張玲(左)、社家署科長宋冀寧(中)、心路董事長馮碧華(右)合影。
你過得好嗎? 生活品質大調查
智能障礙者受限於智能及溝通表達能力,長年來,有關他們權益的倡導,多由他人代為發聲。他們的想法、所需,是否真有獲得支持呢?為了尋找解答,心路專業團隊歷時三年,建立符合台灣文化及生活脈絡的「台灣智能障礙者生活品質評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Taiwan簡稱QOLS)。
心路生活品質團隊邱淑絹(左)、張淑娟(右)挑起生活品質調查的大樑。
近半年,我們展開全台各地的訪談人員培訓、問卷調查,目前回收北、中、南、東台灣共304份問卷,資料仍持續蒐集中,由智能障礙者做主觀填答,也由與其互動密切的家人、朋友、服務提供者等重要他人做客觀填答。生活品質分成八個項目來檢視,包括基本生活的生理、情緒、物質福祉,關於社會參與的人際關係、社會融合、權利,以及關於獨立自主的個人發展、自我決策。
以調查結果來看,生活品質的滿意度不論主觀或客觀填答,坐落在七成左右,與其他國家的生活品質調查分數相似,主觀填答的最高分項目為情緒福祉及人際關係,客觀填答則為生理福祉。當進一步分析會發現,關於基本生活所需的生理福祉滿意度較高,偏向自我實現的個人發展及自我決策則偏低,其中一個題項「對自己的未來是有掌控的」,統計結果竟是零。
現今障礙者所能獲得的支持,評估的出發點仍然是以現況能力與障礙程度做為考量依據,服務的成果則是藉由機構評鑑的檢視為依據,忽略接受服務者個人本身實際的需要以及接受服務後的成果。服務偏重在安置,可以吃得飽穿得暖就好,少見支持他們朝向更多的機會與發展的可能性。
此外,生活品質的影響因素中,居住型態的影響最大,與生活品質八個項目的分數皆息息相關,勝於障礙程度、日間活動、年齡、性別等的影響。當障礙者住在社區化、正常化的環境中,對於生活的滿意度較高。此外,若單看日間活動的影響,當障礙者擁有一份庇護性或是一般職場的工作,對於生活品質的滿意度普遍提升,可見工作為一個人所帶來的奮鬥目標、合理報酬等,對於生活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台灣的政策立法曾欲往社區化、小型化、讓障礙者擁有更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向發展,但新修訂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刪掉了機構設立規模應走向社區化、小型化的原則;新成立的機構規劃也在「成本效益」的考量下,多以70人的規模為主力,這些修改皆與所欲達成的目標背道而馳。
我們希望此量表成為專業服務、政策法規等的成果審視,每隔一段時間,檢視我們是否偏離初衷;也希望成為智能障礙者、照顧者、服務提供者、政府官員、學者專家共通的語言,可以一起問候障礙者:「你過得好嗎?」
有口難言? 情緒需要先同理
儘管沒有生來天天好,但當智能障礙者有了支持的環境,也可以活出好天天。心路作為服務提供者,與照顧者一樣,和障礙者的相處難免遇到困擾與壓力-「講不聽、教不會、常吵鬧、精力充沛」。對於「有口難言、有志難伸」的障礙者來說,情緒與隨之而來的行為,常是他們表達的方式。
心路從2007年開始關注障礙者的情緒困擾與行為問題,並連結諮商資源,但成效有限,故而於2013年發展全面性的情緒支持服務,組織跨專業諮詢與服務團隊,並於2014年起採用正向行為支持方法,強調用愛理解,用對的方法介入,積極提倡建構友善環境,透過檢視障礙者生理、心理狀況,以及家庭照顧者與服務提供者共同學習以支持、鼓勵的正向語言代替負向的指責,以「預防」和「教導」等避免行為問題的積極做法,取代「拔除」和「消滅」的觀念,並找到合適的支持策略,讓智能障礙者可以有適當抒發情緒的管道,及學習合宜的情緒行為表現的機會。
正向行為支持需要一整個團隊一起來發想、執行!
一起練習說正向語言,共同營造接納、支持的友善環境,過程中雖然挑戰很多、成長很慢,但因為相信「沒有障礙的個人,只有障礙的環境」,心路嘗試三年下來,發現當障礙者身邊的人事物變得友善,對他們多了一份認識與同理時,智能障礙者也有了改變的契機,能夠好好的表達自己,照顧者也有機會可以好好喘口氣。
服務怎麼做? 激發想像力
研討會中,心路除了生活品質調查、正向行為支持的應用外,也發表了就業支持服務的職前準備,探討培訓之於工作的重要,以及介紹我們多元創新的職前準備方案;關於早期療育服務的早療融合,不論在機構、幼兒園、到宅、偏鄉社區等,我們透過個別化、多層次的教學設計,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獲得充分的參與。
而當全國障礙者走向中高齡化,我們研發出健康管理系統,有助於擬定每名服務對象的個別化服務計畫,也更能掌握整體的健康狀況;面對敏感的性議題,障礙者、照顧者、服務提供者、社會大眾等多方的價值觀參雜,我們提倡以正向接納的精神,彼此成為合作夥伴,觀察、評估,再運用多元策略因應。
心路同仁賴炳良(左)、楊玉玲(中)、黃如玉(右)輪流上台分享服務成果。
「智能障礙者的潛力,往往是被我們的想像力所限制。」心路走過30年,服務經驗逐漸老練,服務熱忱的心卻不老。我們的服務講專業,但不講大道理,在我們眼中,每個智能障礙者都是如此的獨特,透過細心觀察、用心理解、用對方法,他們的潛能往往能激發我們無限的想像,給予我們動力,一起努力,成就他們最大的可能。
休息時間,健康管理系統的發表人楊玉蓮(右)與關心此議題的與會者互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