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融合,準備好了嗎?

期數 : 雙月刊147期

文/兒童服務處 張曉芸

「融合」二字在台灣可謂是震天價響的口號,從「回歸主流」到「融合教育」,喊了二十幾年,期待在學齡前,有特殊需求的小孩不再被隔離於特殊環境中,透過特別設計的支持方式,讓他們回歸到普通班級,和其他孩子一起學習。

1996年到1999年可說是台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快速成長的時期,政府預算的編列亦隨之增加。之後,也極力推動幼兒園與托育單位收托特殊兒,舉辦專業知能培訓課程、專業團隊巡迴輔導等。

然而推行了幾年,受到許多因素影響,效果未盡理想,經費、專業人力與實際需求仍有極大落差,主管機關分屬於教育、社政體系,身心障礙與發展遲緩又分屬身障科、兒少(兒托、婦幼)科,不同單位主責,政策上難以統合等,融合的推展仍各行其是。

此外,因傳統上家長與托育人員較關注孩子在障礙上的「矯正、治療」,但融合教育注重「合作、參與」,重視孩子在團體中擁有歸屬感,能依個別能力,參與、投入學習。若觀念未轉換,學習教材、成果評估沒有另作特殊設計,融合也僅是特殊兒換了學習的環境,難有實質成效。

融合教育要成功,政府、老師、家長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預備合適的大環境、充足的資源、觀念的轉變,環境、教材、同儕支持須一同調整。

「想像有一個世界,各種能力的孩子都能一起學習、遊戲、成長。」每個小小的改變,都有著大大的影響,期望所有在特殊需求孩子身邊的人都能接納、理解與支持,一起讓這美好世界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