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30週年 – 系列回顧Part4

期數 : 雙月刊147期

文/總管理處 鍾榕榕

 

80年代末期,當心路的家長們帶著孩子上街頭爭取上學的權益時,一位負責維持秩序的警察,不耐地對著家長們說:「就是有你們這種媽媽,才會有這種孩子。」

這句話代表了當時社會上普遍對於智能障礙者的誤解與歧視,這樣的心態,將這些家庭推向了社會的邊緣,也給了公共領域不須重視這群障礙者特殊需求的理由。心路從成立初期,就藉由媒體傳播、校園宣導、社區推廣等方式,期待拉近社會大眾與智能障礙者的距離,接納他們為社會的一份子。

「共享一個社會」,不該是口號,而是智能障礙者應該享有的真實。

 

他,我們的孩子

1988年,心路與大華晚報、國語日報、自立早報等媒體合作,開闢專題或專欄,藉由系列的故事報導,讓社會大眾了解智能障礙者的處境,也使得長久隱藏在社會角落的智障者家庭,終能勇敢地發聲。這些父母對子女堅毅的愛,也深深感動民眾,進而有了更多的同理與支持。

 

 

我要的不多

1988年,一場由廣播主持人、民歌手共同策劃的「我要的不多-愛的自力救濟演唱會」,為甫成立、缺人缺錢的心路,募得了初期的運作經費。這場演唱會,在媒體的大力宣導之下,引起許多迴響,而活動主題曲更貼切傳達了智能障礙者的真實需要:「我要的不多,無非是一點點溫柔感受;我要的真的不多,無非是體貼的問候」。

 

 

誰是我的好朋友

1990年起,心路開始進入小學進行「誰是我的好朋友」、「新夏日學園」、「寬寬俱樂部」等校園宣導活動,又與各大專院校合辦「認識心智障礙者座談會」,也在台北市立動物園等開放性場所,辦理與民眾面對面的「社區你、我、他」系列社會宣導活動,期望將認識接納智能障礙者的觀念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

 

 

我們都能活出好天天

智能障礙者也許永遠無法達到世俗認為的成就,但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卻仍然不減,在他們的身上能看到,即使一生都要與障礙共存,卻仍然樂天、知足、努力認真過生活的可貴精神。2008年,心路推出「好天天」紀錄片,讓社會看見在智能障礙者身上「沒有人生來天天好,但我們可以活出好天天」的正向生活態度,期盼智能障礙者的「好天天精神」,能為社會帶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