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快樂!寶貝們的守護者

期數 : 雙月刊142期

文/公事部 何怡君、兒童專業支持團隊 黃心怡、桃園分會 袁聖惠、新竹分會 蘇愛鈴

 

一日之晨,家長、校車司機陸陸續續地,將寶貝們送到心路在台北、新北、桃園、新竹的五間發展中心。

「早安!」老師們親切的問候聲此起彼落,他們或牽起孩子的小手走走,或將孩子抱上依照每個人情況作調整、維持坐姿用的擺位椅坐坐。九點鐘,各班的孩子聚集一起,教保老師帶大家唱唱歌、動一動,和身旁的老師同學拍手問好,開始熱熱鬧鬧的一天。

因材施教 每個孩子都獨特

進到教室,老師們預備了基本的語言、各式感官、體能訓練課程,也有音樂、創作、電腦、童話故事、按摩等等的角落課程。學齡前的發展遲緩及障礙孩子來到心路,在多元的學習環境中,探索潛能、快樂的成長。

下課時間,孩子們在自然的情境中,學習上廁所、喝水,練習自己站立到坐下、閉嘴巴吸水等等動作,也練習溝通所需的口語、認知能力,無法開口說話的孩子,練習按單音溝通板來表達。在中心四處可見能滑動的黑圓椅,老師將椅子調高調低,變得和孩子一樣高,能隨時從旁協助他們做各樣的事。

一個教保老師平均負責三至四個孩子,用心了解每個孩子的優點、喜好、脾氣,模仿能力強的孩子,就一遍遍親身示範給他看;聽力好的孩子,就錄下聲音反覆播放;觸覺敏銳的孩子,就帶著他去碰觸、去感受。每個孩子都很獨特,老師們希望教學能配合他們的特質,讓每一位都有最好的成長。

像家一樣 最堅強的後盾

教學從規劃到執行,背後有一群幕後功臣-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每當帶班老師遇到問題求援,治療師都是最堅強的後盾。他們不定期會進班觀察、協助,希望每個孩子都接受最專業的服務。

在心路23年的教保老師陳香玲,聊起一屆屆帶過的孩子,顯得神采奕奕,「每一屆都不一樣,也帶來不一樣的成就感。」現在,第一屆的孩子傍晚仍會來走跑步機。因為孩子們覺得,「這裡像家,有時候就想賴著不走。」

 

 

「嘿,坐坐好 !嘿,坐坐好!我們大家吃午餐;

碰恰恰,碰恰恰,要安靜,我們大家吃午餐,小朋友請用,大家開動!」

吃飯歌的歌聲揚起,孩子們準備用餐囉!孩子們的美味日常,是老師們忙碌打轉的時光。

喀擦喀擦 一頓飯的大工程

這頭,教室內的老師忙碌的幫孩子們清潔手部,將他們調整到適合吃午餐的擺位。那頭,教室外的老師準備著孩子們的午餐,將食物剪裁成適合的大小,「喀擦喀擦」一刀又一刀,老師們斤斤計較食材的大小,一公分、三公分或是打成泥狀,客製化的食材,就是要讓每個寶貝都能好好的吃一餐。

午餐時段,還有一群志工們進到中心,他們向老師學習孩子進食需要注意的細節,以及餵食的小技巧。之後,他們為孩子圍上圍兜,成為協助孩子吃午餐的得力助手。

生活點滴 是最美好的收藏

午餐後,為了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口腔衛生及減低口腔敏感的問題,每個孩子都要練習刷牙、漱口,培養盥洗的好習慣。當孩子刷牙、擰毛巾時,能學習運用手部肌肉;當他們擦臉清潔時,能進一步認識自己的五官;當如廁時,能練習自己坐馬桶,有的孩子需要陪伴,志工細心等待需要陪伴的孩子,等到他們「嗯嗯」或「噓噓」成功,就開心的為他們歡呼。

到了午休時間,老師、志工邊陪伴孩子入睡,邊想著孩子今天的生活點滴。等到孩子入睡,再靜靜起身撰寫聯絡本與家長分享。想著孩子每個畫面及表情,寫著寫著,自己也笑了,老師們最美好的收藏,就是有這些寶貝們作伴。

 

到了三、四點,孩子們上完下午的課程,邊吃著美味的點心,邊等著校車、家長帶他們回家。家長的接送時間,就是與老師最好的交流時機。聊聊孩子一天的生活,也聊聊學習目標是否有要調整之處。

有時在孩子們回家後,早療團隊還有一項任務-家庭訪視,來到孩子的家,了解家庭成員的生活作息、家庭活動、對孩子的期待等等,讓孩子的學習也能融入到家庭的日常生活,與家長討論目前的訓練需求以及未來可行的做法。

搭起溝通的橋樑 家長不孤單

在心路工作快滿兩年的社工林筠,回想第一次去孩子家裡,是整個早療團隊同行的新生家訪。當有了初步的認識,社工會再和家長約時間,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家庭。當心路與家庭能互相配合,孩子的成長學習環境就更加完善。

社工是心路和家長間的溝通橋樑,透過面談、家訪、電訪,時時與家長保持暢通的聯繫;舉辦親職講座、成長團體,協辦家長會活動,讓每個家長都不孤單。

畢業季來臨的前半年,是社工工作的重頭戲。他們陪伴家長參觀一間間國小,召集心路老師、學校老師與家長開轉銜會議,協助報名、安置,與家長一同走過對於陌生環境的焦慮、不安。

林筠在學生時期來到心路實習,畢業後加入我們的服務行列。她非常喜歡小朋友,她說,這裡讓她見到早期療育的價值。

是老師 也是第二個媽媽

晚上八點多,教保老師文文結束家訪,回到自己溫暖的家,一個小小的可愛身影飛撲而來,「媽媽,你回來了!」她的孩子燦爛的笑著,期待與媽媽分享今天上學時發生的大小事。

文文一整天都與孩子為伍,她笑著說:「我們是媽媽,也是老師,更是心路孩子的第二個媽媽。」昨天、今天、明天,老師們滿滿的愛不間斷,讓一屆又一屆的寶貝以心路為起點,發芽茁壯。

 

 

來自老師的話

「每當見到小朋友的進步,家長開心的回饋與稱讚,就覺得自己的專業受到肯定。」-物理治療師 鄭舟杰(心路資歷11年)

「我的爸媽都是小兒麻痺,他們都能把我養這麼大了!心路的孩子也可以。」-教保員 王奕涵(心路資歷3年)

「孩子們教會我們用正向的態度面對每件事物,每天都是不同的發現與成長。」-教保員 高鈺淇(心路資歷9年)

「我相信自己的工作,能讓孩子發現更美的道路。」-教保員 卓俐伶(心路資歷3年)

 

來自家長的話:

「唯謙從二歲開始在愛兒上課,從不會走路,到現在活蹦亂跳,從不會說話,到現在開朗活潑,感謝老師陪著唯謙成長。」-愛兒 謙爸謙媽

「如此包山包海的工作,唯有奉獻與熱情才能持續。對你們 ,我們充滿佩服。感謝了!」-新竹 妍爸妍媽

「路雖然不好走,但是路上有爸爸媽媽和愛你的人陪妳,走每一步學習的路。」-桃園 恩爸恩媽

「親愛的霓,看妳在心路開心的學習,快樂的成長,很高興妳即將邁入另一個階段。」-CP中心 霓爸霓媽

「知道妳一路走來學的辛苦,但妳總是在無數次的練習下,又默默進步一點,我們為妳感到開心。」-萬芳 晴爸晴媽

 

 

番外篇-八面玲瓏的助手

相較於在定點的早療發展中心服務,心路還有一個特別的早療團隊在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宜蘭縣到處走跳,每週車子跑遍山線、海線,他們叫做「早療下鄉服務行動團隊」。

沒有實體據點,此團隊以走動式提供在地社區服務,深入社區本來就有的空間、具備的優勢和特色,了解所缺乏的人力、資源、專業或是策略,與在地人打好關係、共同合作,以團隊的力量,期許自己成為當地稱職的協助者,讓社區的能量能有最好的發揮,照顧更多社區中有需求的家庭。

走在社區裡,在公園、市場、店家、宗教場所、社區大樓、活動中心、圖書館、衛生所等地方,都有機會見到心路人的身影,我們到處拜訪,找到機會就宣傳,不管是以活動的形式吸引社區居民,還是駐點在家長常帶孩子去的地方,或是克服交通的不方便,將服務直接送進孩子的家中,每一個走過的足跡,都來自於心路對服務的使命與堅持。

最溫暖的回饋,常是在地人的一句:「你們每個禮拜都從台北來喔!好遠吶~謝謝心路,有你們真好!」

 

外展老師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