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緩兒救學計畫 — FUN手,陪伴遲緩孩子尋寶

期數 : 雙月刊170期

文/公事部 劉銘芝 

 

【情境小測驗】 

Q1.看到家長扶著走不穩的孩子,孩子的身體和臉還不自覺扭動,你會怎麼做呢? 

A. 助人為快樂之本,上去幫忙攙扶! 

B. 快走開!說不定是什麼疾病,被傳染的話就糟糕了… 

C. 先詢問孩子或家長,是否需要幫忙? 

  

Q2.看見家長管不動不斷哭喊、發出怪聲的孩子,你會採取什麼行動呢? 

A. 大聲斥責孩子跟家長,應當遵守公共場所禮儀。 

B. 面露微笑詢問孩子怎麼了?並給予其所需的協助。 

C. 覺得孩子可能會有攻擊行為,默默離開。 

 

我們難免在公共場合遇到「怪怪的」孩子,有的從行動上不便看得出來;有的從語言行為感覺異常。遇到的時候,或許擔心、害怕、嫌棄、厭惡等情緒不由自主油然而生。其實有很大的機率,不是這些孩子不乖、故意吵鬧,而是他們是「遲緩兒」!然而,遲緩兒不論輕度、重度,何種原因造成、哪一方面遲緩,都能透過有系統的早期療育「救」學計畫,趕上發展進度或減輕障礙程度。心路邀請大眾陪伴這些遲緩兒,挖掘生命的寶藏。 

 

寶藏① 認識遲緩,發現天賦 

我們要幫助遲緩兒必須從「認識」開始;心路的老師、治療師自然也是!當孩子一來到心路,老師、社工、治療師就忙著「認識」他:認識他的個性、能力、家庭,其中又以認識他的優點最不容易!顯而易見的遲緩與障礙在遲緩兒身上一眼就看得到,但心路早療專業人員深知要幫助這個孩子必須從「優勢觀點」看待他。 

常看到腦性麻痺的孩子,肢體受限進步緩慢,但在接觸大量人事物的刺激後,認知與互動反而明顯進步。其實孩子都希望自己會的能力被看見,心路的教育也以孩子的強項為基礎,來帶動更多功能的進步,更希望社會大眾看到他們「遲緩以外的特質」。 

 

寶藏② 尊重差異,共融相處 

在心路學習的遲緩兒,不必然永遠會接受特殊教育,有些孩子經過早療服務之後可以轉銜進入一般幼兒園、小學、長大後進入社會。一方面我們藉由社會宣導、志工服務的機會,期望社會大眾尊重差異、多一些友善來理解並與遲緩兒相處;另一方面,也隨時安排共融學習的機會! 

心路早療中心裡的孩子不分障別、年齡共同學習,自然形成「社交圈」— 會走路的孩子自動幫忙老師推著行動不便的同學;會說話的同學喜歡雞婆的幫忙老師跟口語較弱的同學「溝通」。中心也安排活動邀請附近的幼兒園小朋友一起玩耍,每周社區適應活動,有時去附近的全聯採購、順便認識食物;有時到附近公園走走,跟社區的阿公阿嬤聊天!這些都為了讓孩子隨時準備好融入社會。 

 

寶藏③ 先認識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除了定點式的兒童發展中心,心路還有早療諮詢與資源媒合的早資中心,也有以走動式提供早療服務的偏鄉外展團隊。我們認為,現在的新手父母,尤其都會區的家長,都有「及早發現、及早介入」的觀念,但對孩子的里程發展必須先有認識,更要花時間陪伴孩子,以免因為忙碌而疏離,忽略了孩子發展遲緩的現象。 

偏鄉的育兒環境與條件相對複雜與弱勢,隔代教養、外配文化差異,加上教育醫療等資源缺乏,造就較高比例的遲緩兒。「孩子出不來,我們去」因為不想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心路外展團隊不斷把早療資源往偏鄉送,透過篩檢服務、社區親子活動,希望及早發現遲緩的個案,也和幼兒園所老師合作或到宅做一對一的療育服務,幫助出現問題的孩子趕上進度。更媒合當地的育兒資源、協助家長建立育兒社群,建立起社區的育兒網絡。 

 

寶藏④ 多元教學,銜接未來 

很多遲緩兒在來到心路前很少出門,整天躺著、抱著,逗他也不太笑、也沒太多表情動作。但來到心路之後,接觸到多元的環境與學習空間,眼界開了、反應增加、也啟發了「愛玩」、「好奇」的本能。 

許多心路的家長都很驚訝「他們的孩子上學後怎麼笑得這麼開心?」其實最好的療育是帶著孩子「參與」,任何再到位的拉筋、練站,都比不上想跟著學走而願意克服張力站起來的動機。心路的課程中,每個月有不同的單元主題課,節慶、動物、花草、  食物、婚禮、健康…題材包羅萬象,加上老師的特製道具、服裝,更讓孩子們覺得好玩。角落課、社團課則是選修,依據孩子的興趣與需要,孩子可以自己選擇要去哪個角落,有的平時走路還搖搖晃晃的孩子,踩上溜冰鞋卻順得不得了,在興趣的驅使下,孩子進步更多。 

 

小薰和姍姍是一起玩、一起笑的超級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