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早療~陪伴孩子在家不無「療」

期數 : 雙月刊171期

文/公事部 劉銘芝 圖/桃園分會 袁聖惠

 

5月疫情爆發得突然,心路早療的孩子們不得不停課回到家庭。雖然準備期倉促,但各早療中心快速地調整服務模式,將孩子在中心的「生活療育」,運用遠距的方式,陪伴家長一起照顧孩子。畢竟對心路的孩子來說,追教學進度不是重點,與家庭一起支持孩子的療育目標才是最重要的。

 

《教保員化身網紅開直播》

為了帶動早療的孩子,老師們平時就具備十八般武藝,但對著孩子與對著電腦螢幕教學仍有很大的不同。不論是預錄教學影帶,或線上同步視訊教學來提供遠距服務,對於專業人員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人與人連結的美好在於「直接互動」,在非常時期雖然與服務對象相隔兩地,但心路早療透過各種不同的資訊管道(電訪、社群平台、同步視訊等),努力地維持原有的教保服務內容不改變。在嘗試以多元資訊管道提供服務時,更持續探索家庭及服務對象的需求,進一步設計直接教學活動、親子活動、親職課程與親師訪談等支持服務。

 

《治療師線上指導家長復健技巧》

家長最擔心部分也是這段時間沒上復健課,孩子的動作發展會不會不進反退;沒有每天拉筋按摩,肌肉會不會僵硬了起來...

為了讓家長安心、治療師用視訊提供家長諮詢,一方面針對孩子不同狀況,提供在家復健的建議;二方面線上指導家長正確的操作動作,耐心指導家長,透過家長的手,達到復健效果。

 

《社工穿針引線,疫情中更與家庭緊密連結》

透過視訊、影音,雖然創造了疫情下服務的新契機,但電子設備畢竟無法取代人與人對話的溫度,這時社工的電話關心就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對於教學型態的轉變,社工首先逐一了解家庭對於「宅早療」遠距教學的接受度、家裡的設備環境、家長是否能夠陪同等。服務成形後,有意願的家庭,社工會負責行前說明,讓家長知道怎麼跟老師配合;教學結束後,社工也會關心家長跟孩子的反應及回饋,收集滿意度調查,作為服務改進的參考。

疫情何時平息無法預料,但即使在疫情下,我們仍然期待早療服務陪伴家庭「停課不停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