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話要說 ─ 疫情之下,就業服務的進化論
期數 : 雙月刊175期
文/職業重建服務中心 雷冠穎
去年三級警戒,全國餐飲業禁止內用消息一宣布,心路的支持性就服員們第一個行動就是盤點服務對象,關心從事餐飲業的個案是否有受到影響。面對突如其來的減班、資遣通知,恐慌與焦慮席捲而來,就服員即時介入,除了平穩服務對象的不安,更陪著他們爭取應有的權利與連結補助資源。
工作型態的轉換也是一大挑戰,工廠將人員分流、錯開班別、調整工作時間,身障就業者需要重新適應、調整作息,也可能出現出缺勤不穩等情形;行政文書就業者改為居家辦公,主管僅能透過文字、電話交辦任務,勞雇雙方容易產生認知落差。此時便仰賴就服員居中溝通,釐清主管要求後,再用服務對象能夠理解的方式說明。日異月殊的疫情資訊,在在考驗著就服員的應變能力。
除了在職中的身障就業者,待業中的身障求職者更是面臨著層層關卡。疫情之下,工作機會銳減,失業者驟增。多數產業期待多功能的員工,同時具備多元的工作能力,而我們的服務對象便可能因生理條件限制,被隱沒在人才之中。
疫情期間,傳統的就業服務模式必然翻轉,我們嘗試過視訊開案、教育轉銜三方視訊會議,讓服務不間斷。推介就業部分,則以線上面試形式向雇主推薦求職者,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陳述求職者的優勢並獲得關注,將是成功的關鍵。那麼,身處後疫情時代的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第一,增進身障就業者使用通訊軟體的能力,例如操作視訊設備、聊天室中合宜的文字表現,特別是行政文書的求職者應做好隨時居家辦公的準備,了解雲端文件相關操作。
第二,提升雇主對於「心路」服務品牌的信任。當就服員加深與雇主的聯繫,了解職場的工作流程,並透過現場輔導經驗推介合適個案,促進穩定就業成功率。
第三,與主管單位討論新的服務模式。「現場」輔導是否有更開放、更有彈性的形式?若輔導期間改為居家辦公,就服員的服務將如何持續?有哪些應變方案可採用?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思考與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