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精神—讓裂縫成為光透進來的地方——楊玉玲
期數 : 雙月刊180期
文/公事部 周慈恆
心路新竹市兒童發展早期療育中心,是整個大新竹地區唯一提供日間機構型早療服務的單位,中心主任楊玉玲於心路服務已有11年的時間,從在一線服務的社工到社工督導、主任,一路走來她不僅不覺倦怠,更表示能夠持續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滿懷熱情,全心路機構中首創育兒直播節目
在心路全台的機構中,新竹團隊最特別的莫過於臉書(Facebook:心路.新竹X好天天日記)的育兒直播節目。玉玲主任分享,最初因為疫情影響,服務受限,他們開始思考該如何讓家長在家中也能做早療、舒緩父母親們的育兒壓力,並能靠近社區、接觸更多民眾,考量直播節目不僅能在當下與粉絲互動,結束後又能讓親子回放影片觀看,加上團隊中有擅長主持的夥伴,於是「心路FUN直播」就這麼展開了。
一路摸索、嘗試,團隊從事前須要花上許多時間準備,到如今只要在開播前十分鐘定位、錄完立刻收工,已經越來越熟練。玉玲說到,也許比不上專業的YouTuber,但是一步步扎實地做、慢慢的做,雖然不確定會有什麼效果,可是能夠接觸到願意收看且陪著孩子一起操作的家長,就都值得了。
對於早療,許多人往往將焦點放在「孩子的治療」,但玉玲認為最重要的反而是「親子間正向的流動」—只要家長能夠正向看待、懂得欣賞自己的孩子,與孩子互動,那孩子的進步便能在日常生活中累積。如同心路早療的核心理念是「創造日常中的自然機會、給予孩子與家長支持、促進親子間的生活正向參與」。她也期許未來在台灣,身心障礙的孩子,能夠如兒童權利公約中所提及,和一般的孩子有一樣的受教育權與同等的資源分配,而不只是有限度的選擇。
不忘初心,為挫折找到正向意義
回首一路走來,玉玲也曾有過低潮,像是初期不被同仁看好、家長對早療的排斥以及對同仁的質疑等等,她說,當下可能感到難過、慌亂、不知如何是好,但透過慢慢練習、穩定情緒,先處理好自己再來處理事情,去面對它、想方法解決它,過程中一定會有所學習,然後就能漸漸成為更好的自己。
身為中心主任,談到領導與管理團隊的心法,玉玲表示,除了分享自身經驗,讓同仁了解怎麼做助人工作,自己反倒花更多力氣去鞏固團隊的熱忱。其中她最看重「心念」,會不斷耳提面命同仁以正向的態度去看待每一件事情,伴隨「不懂就問、不會就學、會了就做、錯了就改」,和心路「尊重個人、正直良善、熱忱關懷、追求卓越」的理念,來檢視及校正服務中的言語、行為,從自己以身作則為基礎,陪著團隊能做著擅長的專業服務,從中找到熱忱與價值感,同仁與孩子們就能一起往前、一起進步!
去年年初,玉玲獲頒衛福部「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績優社工督導獎」,除了感謝心路的舉薦與政府的肯定,她也以詩人紀伯倫(Khalil Gibran)的話勉勵同仁:「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當初為何而出發。」在社工的位置上,面對過程中許多的挑戰或質疑,只要不斷回頭看見自己想要助人的初心,都可以為每一次的挫折,賦予正向的意義。
訪談最後,玉玲再拋金句:「每個生命都會有裂縫,但裂縫就是光透進來的地方。」也許家庭裡對於帶養身心障礙的孩子,有著諸多的不容易,但也因為有如此韌性的生命,才能看見不一樣的世界與美好。
即使成為管理者後,較少在第一線服務,平日在中心,仍會看見玉玲和家長們輕鬆的閒聊,她說,自己很珍惜也很喜歡這樣自然而靠近的感覺。未來團隊將持續努力連結不同的資源,期許給予孩子豐富而多元的早療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