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精神—從一線社工到一群社工背後的支柱,陪伴、支持對方走一段路—吳念庭

期數 : 雙月刊184期

文/公共事務部 周慈恆

 

  來到心路大安文山早期療育資源中心,辦公室坐落在一棟老公寓的二樓,個子嬌小的念庭為我開了大門,帶著口罩,依然能感覺到她親切的微笑。

  念庭在心路工作已經6年多,過去兩年,她先後被舉薦並獲得臺北市優良社工人員、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績優社工。然而在她身上你看不到一點傲氣和鋒芒,而能從談話間感受到她對工作滿滿的熱忱,不卑不亢、溫柔又堅韌的態度。

 

助人路上—織夢,也織早療的網

  回憶高中時期,念庭著迷武俠小說,嚮往當個行俠仗義的俠女,又參加了志工型社團,雖然懵懵懂懂,但早在心中悄悄立志成為社工,而後大學順利錄取進入社工系,畢業直到現在仍走在這條助人的路上。

  不像心路其他機構式早療單位,有日托及療育服務,念庭任職的早資中心偏向社區式、外展型態,服務對象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提供以家庭為主的早療諮詢、到宅示範或專業支援,也會辦理親職活動、社區宣導等。由於念庭過去曾在醫院擔任早療醫務社工,瞭解經醫院評估後,家長和孩子便會回到社區,而許多家長面對診斷結果常感到挫折、無力,早資中心此時便介入提供相關資源,連結與整合不同專業的老師、治療師,盼能織起一張張早療的網,接住他們,這也成為念庭來到心路的一個原因。

  念庭分享,最近有一個案是隔代的阿嬤一個人帶兩個發展遲緩的孫女。剛接下該案時,阿嬤很強勢、脾氣也不太好,念庭看見這個家庭的需要,雖然擔心,但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一起陪伴她們走這一段路吧。她試著以同理的方式和阿嬤互動,不急著將自己的期待和建議給對方,而是先聽聽對方的想法,最終順利讓早療資源介入。後來阿嬤看到姐姐接受療育後的進步,也讓妹妹接受早療,甚至還會介紹其他家長運用中心的服務。

  念庭說,其實在中心經常會遇到合併經濟弱勢、單親、隔代、新移民、多手足、兒虐、婚暴、非自願等多重議題、複雜困難的個案,但只要以真誠的態度去傾聽,告訴對方可以做些什麼,和家長站在一起,他們也會感受到。原本陌生的關係,在經營和陪伴下會慢慢鬆動,一步步朝著一起要的方向前進。而這樣正向的經驗,更有機會延續到孩子小學、國中階段。念庭表示,工作中最快樂和享受的地方就是和家長互動,看到孩子因為自己的介入而不一樣,能獲得最大的成就感。

 

你不是一個人—支持家長,也支持團隊夥伴

  今年3月,念庭升任為社工督導,但其實早在109年,有感於中心人員異動頻繁,人才耗損嚴重,她便主動向主管提出建置帶領新進同仁的制度,成功讓不少社工穩定任職。如今身分轉變,多了經驗傳承、培育團隊夥伴的責任,需要瞭解每個人的狀態和學習需求。她笑著說,以往都是肯定家長,現在要滋養社工們,影響的層面更廣了。接下來希望能透過大家集思廣益、交流討論,將過去寶貴的實務經驗、常見問題彙整成冊,更加完善人才培育的制度。

  對於從區域性到全國性、兩年連續獲頒優良社工,念庭謙虛表示:「這個獎其實來自於這些家庭和家長,他們讓我知道我怎麼成為一個社工、怎麼執行我的工作,給我一個陪伴他們的機會,能夠去參與孩子的成長,很感謝他們。」此外,她不忘感謝基金會和主管的賞識,以及單位主管給她很大的發展空間,讓自己能有所發揮。

  念庭也勉勵後進,遇到挫折、困難時,要相信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這條路不通再試別的方法,保持彈性,找到可以互相支持的夥伴,就不容易覺得疲憊。被拒絕時要能分辨是對方的議題,不是針對自己,在服務中反覆鍛鍊、修整自己的說話的方式、關係建立的技巧,養成反思的習慣,有堅韌的心志,才可以從心裡長出能量,樂在其中。

  最後念庭分享,助人工作就是彼此成長的歷程,在過程中保持知覺、和家庭一起往前走。並引用愛因斯坦的話:「人生就像騎腳踏車,要保持平衡,就必須不斷前進。」怎麼生活,就怎麼做社工,保持一致性,記得照顧好自己,才有力量幫助別人。

▲念庭獲頒112年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績優社工獎。

▲念庭主持社區宣導活動,為講座開場。

▲早資中心的駐點服務,念庭(中)和家長、寶寶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