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早療社區化 — 家庭出發,社區共營/贏

期數 : 雙月刊188期

文/公事部 劉銘芝

  心路早療的社區式服務開始於2005年臺北市社會局委託試辦「大同中山早資中心實驗計畫」。當時心路結合社區中的專業資源,包括醫療、教育、親職教養及社會福利等資訊,讓早療家庭就近取得。次年大安文山早資中心正式成立,奠定早療社區化服務的基礎。

  以「家庭為中心、社區為基礎」是心路早療服務的目標。在接觸社區的過程,我們不斷摸索與學習。不論城鄉,每個社區皆有不同文化,為了深耕在地,除了連結醫療、教育等正式資源,民間資源更是一片藍海,在地有力人士、店家、親子場域我們無不嘗試,進而建立「社區育兒網絡」。從中我們也發展出普及早療「社區預防」至所有育兒家庭的模式,並期許心路成為社區的「育兒好朋友」。

 

育兒好朋友,心路服務不只有遲緩兒

  早療團隊有感現在的家長普遍對幼兒的發展里程的認識以及早療的接納度提升。但即便如大台北醫療資源豐富的都會區,家長仍常焦急於久候醫療評估與醫療復健,孩子因此錯失療育的黃金期。心路承接政府的早療資源中心,遇到社區中對孩子發展心急如焚的家長,團隊會先提供親職教養的示範與支持,鼓勵家長參加親職講座,與家長建立夥伴關係,有效降低家長初期對早療的疑慮。另一方面,我們積極與社區在地單位合作,如親子館、育兒友善園、社區發展協會…等,家長在自然的情境下帶著孩子參與在地單位舉辦的活動,透過活動中的兒童發展闖關遊戲,孩子能得到初步篩檢;家長也能獲得有幫助的資訊。

▲透過親子活動及兒童闖關遊戲,與家庭建立夥伴關係

 

與社區協力,共同營造友善育兒環境

早療團隊在社區推展早療服務,首先會針對社區進行資產盤點。資源網絡形成後,早療團隊與社區單位就能各司其職:

  在都會型社區,既有的幼兒活動就很豐富,與文山區攀樹協會的合作過程中,先由早療團隊同仁實際體驗攀樹活動,從中了解及設計出攀樹活動得以融入針對不同年齡孩子所能做到的動作、認知的觀察,並於志工培訓課程中讓社區工作者了解,例如:4-6歲的孩子,以猜拳輸贏決定前進或後退的流程,逆流程的認知對於4歲孩子較困難;對於6歲孩子則是能力所及。社區工作者對於兒童發展里程有所認知,活動的規劃也更適切。

▲與攀樹協會合作,在既有的活動,融入對孩子發展的觀察

早資中心新樣貌,更貼近家庭期望

今年三月開始,臺北市大安文山早療社區資源中心搬了新家,有了更大的空間運用,也有了辦活動的自用場地。事前空間規劃的過程,受到日本「社區設計」大師山崎亮的啟發:「…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我們邀請社區的親子一起「許願」,打造出早資中心的新樣貌,期待在這個創新多元的空間裡,創造更多的親子互動的可能。

▲社區中親子的許願,促成新早資中心空間的藍圖規畫及實際呈現

社區的回饋,堅定我們前進的動力

社區中早療資源網絡的組成,專業團隊、育兒夥伴、志工與早療家庭缺一不可。我們收集了來自社區的多方回饋,肯定「早療社區化」的方向能幫助更多早療家庭,鼓勵家長在艱辛的育兒之路上懷抱希望,透過社區共同經營的力量,幫助家庭融入社區,在社區好好生活。

▲來自社區的回饋,是我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