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精神】側耳傾聽,讓服務萌芽茁壯—張宜勳

期數 : 雙月刊189期

文/公事部 黃普媛

 

  「曾經有個不認識的服務對象,不知道怎麼有我的聯繫方式,我也就陪著他聊天,聽他的煩惱,給他一點回饋。到現在好幾年了,其實我還是不知道他是誰。」張宜勳說起這段故事時,語氣輕快,對他來說,看見他者的需求而給予支持,或許就像「膝反射」一樣自然。

  現職慈泰庇護工場主任的張宜勳,大學即選讀社會系,跟著學校的社會服務團來到心路擔任志工。服務期間他認識了心智障礙者的需求,並啟發他投身社會福利服務。退伍後,更應聘成為心路萬芳發展中心的教保員,開啟長達23年的服務之路。

  2002年,心路攜手夏洛克博士(Robert L. Schalock, Ph.D)引進美國支持觀點,強調應提供身障者自立想望必要的支持。對張宜勳來說,那是對身障服務擁有全新想像的轉捩點。他開始參與更多身障就業業務,從障礙者需求、聘僱企業考量、政府法規補助等各項層面找突破口,以各式方案支持障礙者進入職場、穩定就業。後來也擔任心路機動工作隊主任長達10年之久,見證了許多障礙朋友在職場上的成長與堅持。

  他說,工作中最滿足的時刻,就是在職場上看到過去支持就業的青年持續兢兢業業的在工作崗位上打拚。

  去年,張宜勳轉任新北市慈泰庇護工場主任,面對更大的營運規模與挑戰。他依然堅持從細節關懷著手,傾聽庇護員工的期待與困境,期待看見真實需求,並以此調整服務內容。哪怕是一丁點的改變,也許都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職涯。

  從大學生志工到成為專業服務工作者,在今年的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表揚典禮中,張宜勳主任也獲得資深敬業獎肯定。他相信心智障礙服務沒有捷徑,要將服務做好,就只有一次一次的嘗試,貼近服務對象的日常生活,從蛛絲馬跡中一步步拉近關係,如此一來服務才有推展與實踐的意義。

  在看似平凡的日常中,多去看、多去在意、多實踐關懷,也許我們都能帶來改變,為他者的生命創造出更多的機會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