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與居住 – 在哪裡生活,哪裡就是家

期數 : 雙月刊159期

文/公事部 何怡君、樂朋家園 林美娟 圖/公事部 陳亭瑋

 

  「家」有自由自在的舒適,也有愛的叮嚀與羈絆。

  房間、客廳、廚房、浴室、走道,同住的家人們在「家」的每個角落,或躺臥、或起身,或忙碌、或閒懶,享有彼此共同的生活。

   心路在雙北、高雄、澎湖共有7個「家」,提供232名智能障礙者日間照顧、夜間住宿的服務。其中,除了以「生活重建」為目標的愛重服務中心,

是以兩年的時間為限,協助障礙者重返社區、職場;其他的「家」近三年轉出率低於10 %,「住民們」在這度過數個春夏秋冬,親暱近似家人。

  儘管現況,多少透露出現實的無奈,像是家庭照顧者日益老去,障礙者返回原生家庭的路途充滿變數;又或是,若沒有服務單位的介入,

台灣一般的社區環境,尚不足以提供障礙者充分的支持,讓他們過著正常化的生活。

  但,也正因如此,服務格外需要帶著「家」的溫度,讓每個障礙者擁有自己喜歡的角落、慣有的作息、熟悉的「家人」,讓好的日子、

壞的日子,都在這裡推進,或歡笑、或淚水,都有人可以分享。

  對於「住民們」而言,這裡,提供生活所需;這裡,就是生活。

  

舒適的家 「最喜歡的家的一隅?」

  心路7個「家」中,樂朋家園位於澎湖,裡頭住著20位住民,今年52歲的元祥是其中一員。智能合併視覺障礙極重度的他,

母親過世後,元祥與失智的父親同住,手足也都有各自的工作、家庭,無法時時陪在身旁,於是他大多時間待在家裡與老父親相伴渡日。

直到2年前,父親離世,家人即帶他來到樂朋家園,展開全新的下半場人生。

  教保員觀察元祥一陣子後,與家人討論,支持他動左眼白內障的手術,擁有更多生活自主的能力。儘管元祥的右眼因故無法處理,

兩眼有著視差,但家園因應障礙的限制、老化的需求,環境中有許多貼心的設計,像是桌椅、牆邊有防撞措施,地板有止滑設施、走道有扶手等,

讓住民們都能自由行動。

  說到在家園最喜歡的一隅,元祥喜歡在迴廊跟同儕悠閒散步,在寬敞的多功能活動教室唱歌、跳舞、運動。而他心目中的第一名是入口大廳,

在這裡他迎接工作人員、訪客的到來,有朝氣、有禮貌的打招呼~有人請假時,他也能說出今天誰沒來。許多元祥珍惜的角落,伴他度過美好時光。

元祥在大廳跟大家打招呼!

 

愛與支持 「家裡有幾個人?」

  樂朋家園的空間呈現ㄇ字型,由5戶「家」圍繞,元祥跟5個同儕住在一戶「家」中,由教保員瑋軒協助他們,分工做家務事,進行休閒、洗澡、睡覺等日常起居。

  晚上,每當垃圾車的聲音響起,元祥跟好友阿任就會催促看護工阿程一起去倒垃圾,跟巷口的鄰居們熱情打招呼,是他們最享受的夜間時光。

  元祥過去在自己家裡,會主動整理家務,協助照顧父母或手足的小孩,在這裡他也樂於幫忙,一獲得讚許,他就搔搔頭,靦腆笑到眼睛瞇成一條線。

  白天,元祥和同儕都有專屬的作息,由他們、工作人員、照顧者共同規畫討論,兼顧他們心裡的滿足與身體健康。元祥愛唱歌,

早晨他常在投影MV的布幕前唱歌,搭配舞蹈,休閒兼運動;另一位住民香姐過去有種植經驗,每天早起澆灌植物,讓作息變得規律,睡眠品質也跟著提升……。

  每個住民都有自己生活的步調、獨特的性格,當提供他們充足的專業支持、人際互動,他們也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式,過好日子。

元祥(中間灰衣)與樂朋家園的「家人」生活在一起。

 

均衡生活 「一日作息大公開!」

 元祥的一天

 

  元祥討厭太多的變化,喜歡規律,他的作息單純,「熟悉」是他投入並享受生活的不二法門。

  每天早晨,他起床盥洗,吃完早餐後,與同儕開始晨間散步,並協助大家量體溫,練習叫出每個人的名字:「阿任、香姐、暘暘、阿如……」

  接著,他進到大教室,用教保員協助他建立的歌單點歌,拿起麥克風,唱首〈包青天〉,或是〈楚留香〉、〈新鴛鴦蝴蝶夢〉等,

邊唱邊跳舞,有觀眾時,他唱得更起勁。

  有時,元祥跟大家一起種植蔬果,成為「綠手指」;有時一起外出,去廟宇拜拜、理髮廳剪髮、市場買菜,回程路上,

他習慣在巷口阿草柑仔店買一瓶最愛的麥香紅茶。漸漸地,附近鄰里也成為「舊識」,遇到就互相問候。

  下午,教保員、治療師精心規畫體適能活動,元祥在安全與有趣的情境下,參與韻律操、投籃、九宮格等,其他同儕也一起,

練習肌力、肌耐力、靈活度、控制體重等,維持身體健康、延緩老化。到了傍晚,元祥再和同住的夥伴們一起做家事、休息。

  可預期的作息,偶爾加入一些新的體驗,是元祥理想中的好生活。成年的智能障礙者在心路的「家」中,沒有學不完的訓練行程,

而是有支持的環境、友伴的愛、豐富的作息,有屬於自己的角色,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實現樂活安居。